天气回暖,令共享单车行业恢复生机。今年3月共享单车行业就进行过一轮调价。当时小蓝单车先调价,根据滴滴APP的信息,自2019年3月21日,小蓝单车执行新计费规则,起步价调整为1元/15分钟;时长费调整为0.5元/15分钟。按目前的计费规则,用户骑行15分钟需要交费1元,超过15分钟交费1.5元。之前用户骑行小蓝单车1小时之内要交费1元。
随后,摩拜单车APP显示,从4月8日起,在北京实行新计费规则,骑行15分钟以内收费1元,骑行超出15分钟,每15分钟收费0.5元。5月21日,摩拜在深圳实行新的计费规则。起步价由1元/30分钟调整为1元/15分钟,时长费由1元/30分钟调整为0.5元/15分钟。
哈啰出行客户端显示,哈啰单车从4月15日起在北京地区实行新的计费规则,每15分钟1元。北京、沈阳等地每15分钟1元,每小时达4元。
当时,熟悉共享单车行业运营的张帆(化名)向新京报记者介绍,绝大部分的用户骑行时间在15分钟以内。共享单车企业调整骑行费用与车辆耗损更新、早晚高峰调度、日常运维管理等成本居高不下分不开。
合理涨价有助于共享单车行业可持续发展
多位用户告诉新京报记者,感觉多家共享单车都涨价了。对此,用户小陈说:“这会削减随便骑车逛街的需求,但是通勤刚需能接受。不超过三块一次的使用费用我觉得都还行,坐地铁都要四元起。”另一位用户小叶选择购买共享单车月卡,来降低通勤成本。
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城市交通中心主任程世东坦言,现在不是一个企业涨价,而是多个企业一起涨价,是因为共享单车行业再按照低价的收费水平可能整个行业都无法发展下去。
世界资源研究所中国可持续城市项目主任刘岱宗认为,“共享单车用市场机制来定价,有季节性需求,所以在旺季涨价属正常情况。如果高了,大家不骑,就效益不好,再降价。”
今年以来,共享单车逐渐进入精细化运营。“共享单车行业目前主要的困难在于前期融资规模过大,盘子铺得太大,运营能力跟不上。而如今需要面临资本回报的压力,以及粗放运营模式下的巨额成本,另外还有市场的诸多质疑。”互联网分析师唐欣认为,目前的价格调整,是企业回归良性商业模式的重要步骤,也是资本热潮退去之后企业的必然举措。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叶林表示,在行业发展初期,共享单车平台企业以规模扩张为首要目的,不计成本疯狂投放及低价策略,结果却是企业亏损,同时也给许多城市带来管理难题。在政府管理允许范围内的涨价是市场的自我反省行为,有利于行业走出对盈利模式的盲目信奉,进入行业发展下半场精细化运营和合理性管理的阶段。众平台企业对于存量车的管理成本加大,市场和用户将对价格做出理性的反应。合理的涨价有助于对过去的市场策略进行纠偏,使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为城市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 中新网7月24日电 7月22日,财富中文网发布最新《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今年中国共129家企业上榜,首次超过美国(121家),这是一个历史性的变化。今年世界500强排行榜一共有25家新上榜和重新上榜公司,其中新上榜的中国公司有13家,占总数的一半以上。
排名跃升最快的前10家公司中有6家来自中国大陆,部分上榜企业业绩亮眼、排名大幅跃升。如碧桂园营收573.087亿美元,同比大增70.7%,在最新榜单上的排名由去年的第353名跃升至第177名,成为今年榜单上排名上升幅度最大的企业。
然而,单看营收数据的增长和排名的持续提升,还远远不足以让人看清碧桂园真相。自去年进军农业和机器人领域,到今年初提出“为全世界创造美好生活产品的高科技综合性企业”未来新定位,一个全新的碧桂园正在浮出水面。
布局“三驾马车” 注入高科技基因
2018年被很多人认为是房企转型的关键年。过去20年行业快速增长的态势已无以为继,行业“天花板”渐渐显现;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社会产生了更多新的需求,一批房地产企业开始主动求变,城市配套服务、高科技、新能源汽车、养老、教育、医疗、物流等领域成为不少房企多元化的探索方向。
其中,在2017年以史无前例的5508亿元合同销售金额领先行业的碧桂园,与众不同的多元化步伐更为引人注目。
2018年5月,碧桂园宣布进军现代农业,成立碧桂园农业控股有限公司,布局农业全产业链条,打造研发服务、智慧种业、健康粮油等八大核心业务板块,产业链条涵盖前端研发,“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的中端生产组织,以凤凰优选社区门店为主体的终端销售。
去年9月碧桂园又宣布进军机器人领域。目前,博智林机器人开发研制中的产品主要应用于建筑业、餐饮、物业管理、医疗、农业等领域的机器人、智能设备及系统,未来将打造全球领先的机器人全产业链服务商。
今年初,杨国强在集团管理会议上进一步明确了碧桂园“三驾马车”新的业务架构:地产、机器人、农业,他表示这是碧桂园未来发展的重点,更进一步提出碧桂园是“为全世界创造美好生活产品的高科技综合性企业”,这是企业全新的发展愿景。
这句话背后起码有三层意思:一,创造美好生活是碧桂园的使命所在;二,碧桂园要全面发展高科技;三,碧桂园将成为包括地产但不限于地产的综合服务提供商。
自带应用场景 覆盖全生命周期
最近两年碧桂园销售额和营业收入持续增长,2018年实现实现权益销售金额人民币5018.8亿元,同比增长31.25%;实现营业收入3790.8亿元,同比增长67.1%
。规模增长的同时,当期盈利指标也有优异表现,现金流管理出色,期末现金余额超过2400亿,截至去年末净经营性现金流连续第三年为正,净借贷比例则大幅下降至49.6%的行业较低水平。
新业务发展前期需要企业具备持续稳定的“输血”能力。雄厚的规模实力让碧桂园的多元化布局多了一份从容,而围绕主业的丰富应用场景和未来稳定的造血能力,也增添了持续投入的信心和底气。
地产、现代农业、机器人,这套看似“天上地下”的打法实则仍是紧紧围绕其地产主业挖掘新市场和新动能,作为“美好生活产品创造者”,碧桂园有着多元布局、协同发展的战略逻辑。
机器人产业布局显然是贴近主业、服务主业的———比如建筑机器人可以完成重复、繁重、危险的工作,进一步保障安全和质量;巡检机器人、清洁机器人则可以提升物业服务。碧桂园有2000多个项目,服务超400万户业主,在建筑、物业方面无疑有着丰富的应用场景和现实需求。
此外,切入高科技现代农业,一方面可以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助力国家战略实施,另一方面通过研发、生产和销售,为更多人提供安全、好吃、实惠、丰富的农产品,进而为地产主业增添附加值。
目前海南润达产出的西瓜等优质农产品已经进入碧桂园社区零售超市销售。截至7月,博智林机器人有限公司已递交申请专利超370件,聚焦的建筑机器人在研的有30多种,其中已有8款进入工地现场测试。
随后,摩拜单车APP显示,从4月8日起,在北京实行新计费规则,骑行15分钟以内收费1元,骑行超出15分钟,每15分钟收费0.5元。5月21日,摩拜在深圳实行新的计费规则。起步价由1元/30分钟调整为1元/15分钟,时长费由1元/30分钟调整为0.5元/15分钟。
哈啰出行客户端显示,哈啰单车从4月15日起在北京地区实行新的计费规则,每15分钟1元。北京、沈阳等地每15分钟1元,每小时达4元。
当时,熟悉共享单车行业运营的张帆(化名)向新京报记者介绍,绝大部分的用户骑行时间在15分钟以内。共享单车企业调整骑行费用与车辆耗损更新、早晚高峰调度、日常运维管理等成本居高不下分不开。
合理涨价有助于共享单车行业可持续发展
多位用户告诉新京报记者,感觉多家共享单车都涨价了。对此,用户小陈说:“这会削减随便骑车逛街的需求,但是通勤刚需能接受。不超过三块一次的使用费用我觉得都还行,坐地铁都要四元起。”另一位用户小叶选择购买共享单车月卡,来降低通勤成本。
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城市交通中心主任程世东坦言,现在不是一个企业涨价,而是多个企业一起涨价,是因为共享单车行业再按照低价的收费水平可能整个行业都无法发展下去。
世界资源研究所中国可持续城市项目主任刘岱宗认为,“共享单车用市场机制来定价,有季节性需求,所以在旺季涨价属正常情况。如果高了,大家不骑,就效益不好,再降价。”
今年以来,共享单车逐渐进入精细化运营。“共享单车行业目前主要的困难在于前期融资规模过大,盘子铺得太大,运营能力跟不上。而如今需要面临资本回报的压力,以及粗放运营模式下的巨额成本,另外还有市场的诸多质疑。”互联网分析师唐欣认为,目前的价格调整,是企业回归良性商业模式的重要步骤,也是资本热潮退去之后企业的必然举措。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叶林表示,在行业发展初期,共享单车平台企业以规模扩张为首要目的,不计成本疯狂投放及低价策略,结果却是企业亏损,同时也给许多城市带来管理难题。在政府管理允许范围内的涨价是市场的自我反省行为,有利于行业走出对盈利模式的盲目信奉,进入行业发展下半场精细化运营和合理性管理的阶段。众平台企业对于存量车的管理成本加大,市场和用户将对价格做出理性的反应。合理的涨价有助于对过去的市场策略进行纠偏,使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为城市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 中新网7月24日电 7月22日,财富中文网发布最新《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今年中国共129家企业上榜,首次超过美国(121家),这是一个历史性的变化。今年世界500强排行榜一共有25家新上榜和重新上榜公司,其中新上榜的中国公司有13家,占总数的一半以上。
排名跃升最快的前10家公司中有6家来自中国大陆,部分上榜企业业绩亮眼、排名大幅跃升。如碧桂园营收573.087亿美元,同比大增70.7%,在最新榜单上的排名由去年的第353名跃升至第177名,成为今年榜单上排名上升幅度最大的企业。
然而,单看营收数据的增长和排名的持续提升,还远远不足以让人看清碧桂园真相。自去年进军农业和机器人领域,到今年初提出“为全世界创造美好生活产品的高科技综合性企业”未来新定位,一个全新的碧桂园正在浮出水面。
布局“三驾马车” 注入高科技基因
2018年被很多人认为是房企转型的关键年。过去20年行业快速增长的态势已无以为继,行业“天花板”渐渐显现;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社会产生了更多新的需求,一批房地产企业开始主动求变,城市配套服务、高科技、新能源汽车、养老、教育、医疗、物流等领域成为不少房企多元化的探索方向。
其中,在2017年以史无前例的5508亿元合同销售金额领先行业的碧桂园,与众不同的多元化步伐更为引人注目。
2018年5月,碧桂园宣布进军现代农业,成立碧桂园农业控股有限公司,布局农业全产业链条,打造研发服务、智慧种业、健康粮油等八大核心业务板块,产业链条涵盖前端研发,“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的中端生产组织,以凤凰优选社区门店为主体的终端销售。
去年9月碧桂园又宣布进军机器人领域。目前,博智林机器人开发研制中的产品主要应用于建筑业、餐饮、物业管理、医疗、农业等领域的机器人、智能设备及系统,未来将打造全球领先的机器人全产业链服务商。
今年初,杨国强在集团管理会议上进一步明确了碧桂园“三驾马车”新的业务架构:地产、机器人、农业,他表示这是碧桂园未来发展的重点,更进一步提出碧桂园是“为全世界创造美好生活产品的高科技综合性企业”,这是企业全新的发展愿景。
这句话背后起码有三层意思:一,创造美好生活是碧桂园的使命所在;二,碧桂园要全面发展高科技;三,碧桂园将成为包括地产但不限于地产的综合服务提供商。
自带应用场景 覆盖全生命周期
最近两年碧桂园销售额和营业收入持续增长,2018年实现实现权益销售金额人民币5018.8亿元,同比增长31.25%;实现营业收入3790.8亿元,同比增长67.1%
新业务发展前期需要企业具备持续稳定的“输血”能力。雄厚的规模实力让碧桂园的多元化布局多了一份从容,而围绕主业的丰富应用场景和未来稳定的造血能力,也增添了持续投入的信心和底气。
地产、现代农业、机器人,这套看似“天上地下”的打法实则仍是紧紧围绕其地产主业挖掘新市场和新动能,作为“美好生活产品创造者”,碧桂园有着多元布局、协同发展的战略逻辑。
机器人产业布局显然是贴近主业、服务主业的———比如建筑机器人可以完成重复、繁重、危险的工作,进一步保障安全和质量;巡检机器人、清洁机器人则可以提升物业服务。碧桂园有2000多个项目,服务超400万户业主,在建筑、物业方面无疑有着丰富的应用场景和现实需求。
此外,切入高科技现代农业,一方面可以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助力国家战略实施,另一方面通过研发、生产和销售,为更多人提供安全、好吃、实惠、丰富的农产品,进而为地产主业增添附加值。
目前海南润达产出的西瓜等优质农产品已经进入碧桂园社区零售超市销售。截至7月,博智林机器人有限公司已递交申请专利超370件,聚焦的建筑机器人在研的有30多种,其中已有8款进入工地现场测试。
Comments
Post a Comment